无论是百丽、达芙妮还是美邦等等,他们的新零售之路都走偏了走错了,根本原因在于,他们并没有理解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,还在用传统的“卖货”思维,再套新零售。也没搞清品牌和平台的新零售,完全是大相径庭的,所以照搬阿里模式不奏效。
换句话说,在韩都衣舍之前,中国只有一个做新零售的平台,和一堆只会空喊新零售口号的品牌。
复盘下韩都衣舍的经验,以及其他服饰鞋帽品牌商的教训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
第一,新零售的核心是消费者体验,不是消费(交易)体验。
中国电商业的成熟,四通八达的物流、送货上门的快递、客服小二的随时在线服务、信用评价的决策参考、随时退换货的售后服务等等,在线上,就足以实现消费的完美体验————也就是买得到、买得好、买得快,买得方便。
再纵观很多服装品牌的线下门店,老气横秋的货品陈列(相比于无界的线上空间,货品丰富度差很远),千篇一律的导购体验等等,并没有提供超过线上电商的消费体验,也没有任何良好新颖的消费者体验————所以,相比于电商平台的旗舰店,这些门店压根没有提供任何不可替代性的消费者体验,因此,消费者在家动动鼠标、摸摸屏幕就能完成购买,何必舍近求远,上店买货呢?
第二,韩都衣舍说为了卖货的线下门店都是在开历史倒车,这句话虽然有点武断,但基本上没说错——开在线下的服装门店,尤其是快时尚门店,确实没多少存在价值。
为什么呢?如第一点所述,他们没有提供额外的服务和价值。其次,服装行业,线下门店的坪效实在太低了。
线下零售和电商有个很大的不同,门店的面积不同,几乎决定了运营成本。均摊到每平方米店铺面积上的年销售额,就叫坪效。坪效和客单价、流量、复购率、用户密度等因素相关。
不妨对比个数据,中国纺织服装协会提供的2017年数据显示,纺织服装行业,市场坪效平均为30253.47元/平米。
与此类比,一家商超的坪效运营好了,大概能达到6-10万元/平米,而小米和苹果的坪效分别为27万元/平米和40万元/平米。
为啥服装业的坪效最低?很简单,首先,服装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覆盖密度小。商超和盒马的购物场景,都是家庭性购物,其用户具有普适性,而服装的主流用户比较细分,比如韩都衣舍的主流用户是90后和95后,那么在同样覆盖的3-5公里半径内,后者的用户密度就远远低于前者。而且这些90后、95后早已经习惯了电商购物,品牌商开了门店,也无法把他们拉到线下门店购物。其次,服装相对于高价电子产品,客单价相对较低。再次,服装相对于商超等,购买、消费频次低,你可能一周逛三次商超,但未必愿意一周逛三次服装店。
综上,开设线下门店,确实是在开历史倒车。阿里在线下布局的大润发、银泰、盒马、苏宁等等,都和服装行业品类不同,属性不同,消费特点不同。
第三,新零售,不是简单的从线下走到线上,或者从线上走到线下,只有真正懂得消费者为何从线下走到线上,才能真正的理解新零售。
韩都衣舍、香奈儿的快闪店为何在线下人潮涌动,在线上刷屏朋友圈、微博?原因很简单,因为这个快闪店提供了线上购物无法实现的体验和价值。
香奈儿说,“一个女孩应该拥有两样,她自己和她想成就的。”在韩都衣舍的快闪店,VR体感游戏酷炫十足,还能获取优惠券,IP萌物又满足了90后和95后爆棚的少女心,身在UFO和外星舱则能体验“外星生活”的科技感等等。香奈儿的快闪咖啡店也是如此,模仿唇膏色彩和形状的蛋糕、甜品,全球限量首发的咖啡,都具备不可替代的稀缺性,话题性也十足。
上述快闪店,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,洞察消费者体验,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求,看似好玩,长期就能实现好卖,而传统的线下门店,还是以卖货为中心,顾客早就产生了审美疲劳。
第四,复盘了平台和品牌商新零售的情况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对于品牌新零售是线上商业智能算法驱动 +线下更丰富更娱乐化的场景体验,通过重构人货场,不断提升商业效率。